LemonHX

LemonHX

CEO of Limit-LAB 喜欢鼓捣底层的代码,意图改变世界
twitter
tg_channel

我是谁?基于社会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

备注:本文中的 “我” 不一定真的是 “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价值观,从实用主义来讲,也可以把本文中的 “我” 当成一个商品,一个专案,搞不好能给你带来一些想不到的启发。

于小餐厅旮旯叫了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人来人往,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我是谁来着?

自我认知的社会建构#

从集体潜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视角来说,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其中包含普遍的原型和象征。这些原型和象征通过文化、神话、宗教等方式被传递给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集体潜意识往往表现为法律、常识、价值观、意识形态、群体期望等形式,个体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社会集体潜意识所影响。

下面是一个比方,当我说 “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其实阐述了下面几个潜意识层面的含义:

  • 在地区上,我认为我是中国人,这是因为我出生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我是中国人。
  • 在法律上,我是中国公民,这是因为我拥有中国国籍,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所以我是中国人。
  • 在常识上,我会过中国春节,我会说汉语,我会吃中国菜,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常识,所以我是中国人。
  • 在价值观上,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中国政府是正统的,这些都是中国的价值观,所以我是中国人。
  • 在意识形态上,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认为社会主义是正确的,这些都是中国的意识形态,所以我是中国人。
  • 在群体期望上,我会尊重长辈,我会关心家人,我会爱国爱党,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群体期望,所以我是中国人。

所以根据上面的一句话你就会在潜意识中生成一个 “画像”,这个画像就是群体对你的认知,而你的自我认知是你说出 “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的时候,你对自己的认知。

从自我认同的社会建构角度来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是在社会互动中被建构的。社会通过语言、符号、仪式等方式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标签理论则指出,个体通过他人赋予的标签来定义自己。例如,社会对 "成功"、"失败"、"好"、"坏" 等标签的定义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我是富人”

  • 在经济上,我有大量的财富,我拥有豪宅、名车、珠宝等奢侈品,这些都是富人的标志,所以我是富人。
  • 在社会地位上,我拥有高学历、高职位、高社会地位,我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这些都是富人的特征,所以我是富人。
  • 在生活方式上,我经常出入高档场所,我参加高端活动,我享受奢侈的生活,这些都是富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是富人。
  • 在社会关系上,我和其他富人交往密切,我参加高端社交圈,我受到富人的认可和接纳,这些都是富人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是富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个体的自我认同往往受到社会的标签和期望的影响。社会对富人的定义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个体可能会通过拥有财富、地位、生活方式和社交圈等方式来实现自我认同。

然而,个体的自我认同并不完全被社会建构所决定,个体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通过反思、批判性思维和自主选择,个体可以重新定义自己,抵抗社会的标签和期望。

对于一个大儒而言,如果这个大儒说 “我是富人”,那么他的自我认知可能会是这样的:

  • 在经济上,我拥有大量的知识,我有深厚的学识和学问,这些都是大儒的标志,所以我是富人。
  • 在社会地位上,我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我是社会的精英,我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些都是大儒的特征,所以我是富人。
  • 在生活方式上,我注重修身养性,我追求道德和品德的完善,我尊重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大儒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是富人。
  • 在社会关系上,我和其他大儒交往密切,我参加高端学术圈,我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接纳,这些都是大儒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是富人。

但是因为大儒的 “富有” 和在社会中主流的潜意识中的 “富有” 是不同的,所以他的自我认知可能会受到挑战,他可能会面临自我认知的冲突和不一致,但是他也可以通过反思、批判性思维和自主选择来重新定义自己,实现自我认同。

同理因为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影响力和世世代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大儒说 “我是富人” 让社会得到认同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来说,他的自我认知可能会面临挑战,因为他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的认知之间的差异性。

可见在自主性与社会影响的层面上,尽管社会集体潜意识对自我认同有重要影响,个体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通过反思、批判性思维和自主选择,社会赋予的标签可以被抵抗或重新定义。然而,个体的自我认同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期望和集体潜意识所影响。即使试图自主定义自己,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自我认知的动态性#

关于自我认同的动态性,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个体经历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认同。同时,多重身份的存在使得这些身份可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被激活或抑制。例如,职业身份在工作场合被凸显,而家庭身份在家庭场合被突出。

  • 我是 “XX” 学校的学生
  • 我是 “XX” 公司的员工
  • 我是 “XX” 的太太 / 丈夫
  • 我是 “XX” 的父母

这里的 “XX” 是在当前社会群体中的锚定点,想在最短时间内让别人了解你的身份,你可以通过这些锚定点来让别人快速了解你的身份,这个锚定点可以是当前群体中的赏识,也可以是社会潜意识中的词汇如 “中国人”、“富人”、“大儒” 等等。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而不是被社会或集体潜意识所决定。

现象学则关注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意识,认为自我认同是通过主观体验和意识流被建构的。

那么显然,作为一个偏向于实用主义的人,我的精神内核是存在,但不妨碍我可以通过想象学的学说来向更多的人 “认识” 我,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这样我就可以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这样我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而做到这个的集大成者其实大家非常容易在影视作品中见到:

  • 演员,他们可以通过表演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这样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导演的价值观就可以被更多的人所认知。
  • 特工,通过基于社会潜意识构建的虚拟角色能够瞬间完成他人对他的认知(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从而方便他更好的完成任务,毕竟没人会在乎普通的人做了什么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群体成员身份来定义自己,个体的自我认同与所属群体的认同密切相关。

自我归类理论则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社会群体来获得自我认同,这种归类过程被社会集体潜意识所影响。

在自我认同的统一与分裂方面,个体可能追求自我认同的统一性,试图将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整合为一个连贯的自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认同可能出现分裂,表现为身份认同的冲突或不一致,这种大多会发生在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面临学生身份的丧失,工作身份的获得,家庭身份的建立,这些都会让他们的自我认知发生变化。

个体的自我认同往往难以对抗社会的建构,这一观点在社会建构主义中得到了广泛支持。社会通过语言、文化、规范和制度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框架,甚至个体的 “自主思考” 本身也是在社会的语言和符号体系中进行的。因此,个体的自我认同很难完全脱离社会的建构。尽管个体可以通过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尝试抵抗社会建构,但这种抵抗本身仍然依赖于社会提供的工具和框架。

例如我说:“我是一个另类的人”

那么我的锚点对于” 中国人” 就会是:

  • 我不一定会过中国春节,我不一定会说汉语,我不一定会吃中国菜,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常识,所以我是另类的人。
  • 我不一定会尊重长辈,我不一定会关心家人,我不一定会爱国爱党,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群体期望,所以我是另类的人。
  • 我不一定会追求财富,我不一定会追求名利,我不一定会追求权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所以我是另类的人。

当一个个体出现和集体潜意识的冲突时,个体可能会面临自我认知的困境。例如,一个人可能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与社会的期望产生冲突。

维持自我认知对于这个人就会变得困难,因为群体会被动的 “攻击” 和 “驯化” 所有不按照群体潜意识的人,这样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的人就会被孤立,这样的人就会被边缘化,后面我会讲到边缘化并不是一件坏事。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对此的思考#

新达尔文主义的协同进化理论强调群体演化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生物学中,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或群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在社会层面,这一理论可以类比为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塑造。

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 “涌现性”,即群体的行为模式无法通过个体的简单叠加来解释。例如,社会潜意识的形成可能并不依赖于个体的理性思考,而是通过群体互动和历史积累逐渐成型。

社会潜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并对后续的社会演化产生路径依赖。例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 “必须” 的存在,即使个体可能对其持批判态度,也很难完全摆脱其影响。

社会潜意识通过教育、媒体、制度等方式不断自我强化,使得个体的抵抗显得微不足道。例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潜意识,通过广告和社会规范不断被强化,即使个体意识到其负面影响,也很难完全摆脱其影响。

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自组织性,即群体的演化是由无数个体的互动所驱动的,但并不依赖于某个个体的意志。

例如,语言、文化、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的演化并不依赖于某个个体的设计,而是通过群体互动和历史积累逐渐形成。在这种框架下,个体可能会感到一种无力感,因为个体的自主性似乎无法对群体的演化产生实质性影响。

然而,历史也表明,某些个体的思想或行动(如马克思、甘地、马丁・路德・金)确实能够对群体演化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他们使得边缘成为了下一次社会进化的核心,请容我接着把这个包袱埋深点。

社会的边缘,社会是个分形#

分形结构最简单最直观的例子就是 “雪花”,雪花的形状是由一个个小的分形单元组成的,这些分形单元在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形成了雪花的整体形状,雪花的形状在不同尺度上都具有相似的结构,这种自相似性是分形结构的重要特征。

70 亿个体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常被概括为 “无限”,这源于个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无法完全理解或接触到如此庞大的多样性。

然而,这一 “无限” 实际上是由有限的 70 亿个体组成的,揭示了人类认知与现实之间的悖论。

尽管 70 亿个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但这一网络并非无边无际,其边界性体现在地理、文化、语言、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

例如,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个体可能难以接触到全球化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从而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但从分形的结构来看待这个问题,农村内依然存在着自己的社会网络

  • 宗族的族长 -- 党委书记
  • 乡村的村长 -- 市委书记
  • 村霸 -- 自己品
  • 村民 -- 公民
  • 菜地 -- 工厂,企业

同理就算你一个人在家,你的家也是一个社会

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强度在社会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核心区域,如大城市或文化中心,往往是集体潜意识最为强烈的地方,而边缘区域,如偏远农村或少数族群,则表现出相对薄弱的社会集体潜意识。(换句话说他们的潜意识和主流社会的潜意识差异性更大)

这种差异可以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加以解释:社会集体潜意识的传播依赖于社会网络的结构,而边缘区域的个体由于信息传播的衰减效应,难以完全接收到核心区域的信息。

因此,边缘区域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摆脱集体潜意识的影响,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例如,某些少数族群能够保留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不完全受主流社会的同化。

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网络由个体作为节点、社会关系作为边构成。在这一网络中,核心节点(如政治家、企业家或文化领袖)对集体潜意识的形成与传播起着关键作用,而边缘节点则相对孤立。

信息的传播在社会网络中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导致边缘区域的集体潜意识较为薄弱。然而,边缘区域并非完全被动,反而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由于受到核心区域的约束较小,边缘区域的个体更容易尝试新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创新可能逐渐传播至核心区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演化。

边缘区域如何对核心区域产生影响?更贴切标题的提问应该是如何由自己定义的 “我是谁” 影响到别人的 “我是谁”#

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当地的白色政权,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为先进的革命根据地;依托这样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去反对依靠城市进攻农村的凶恶的敌人,并进而以农村包围城市,以便在长期战斗中逐步锻炼、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直到敌大我小、敌强我弱变成我大敌小、我强敌弱时,再攻占中心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 年 1 月 5 日

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社会学家 -- 毛泽东

如果你能够理解以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个战略是多么的疯狂,那么你就能理解边缘区域如何对核心区域产生影响。

我认为边缘区域不要尝试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核心区域,多半没有用的,特别我需要把这个说给做广告的朋友们听,你们的广告真的不会让人改变潜意识。

边缘区域应该尝试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重新定义权力的分布和运作方式,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演化的新中心。

从哲学视角来看,福柯的权力理论为理解边缘区域如何成为新核心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福柯认为,权力
(我们可以把他的权力这个概念换成现代至少是和我一样计算机人更能够听懂的词 “权重” ) 并非一种固定的、集中化的实体,而是一种流动的、弥散的力量,它通过社会关系、话语和实践不断生产和再生产。

在这种框架下,边缘区域成为新核心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权力流动和重新分配的具体表现。

福柯强调

权力并非仅仅由中心向边缘单向施加,而是通过复杂的网络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流动和互动。

因此,边缘区域并非被动接受核心区域的影响,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新,重新定义权力的分布和运作方式。

我认为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影响途径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崛起,形成新的群体潜意识,从而使其成为演化的新中心。

这一过程在历史中有着丰富的例证。例如: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原本处于欧洲的政治和经济边缘,但通过艺术、科学和商业的创新,逐渐成为欧洲的文化和经济核心。这些城邦不仅重新定义了欧洲的价值体系,还推动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转型。
  • 20 世纪中叶的硅谷,最初只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边缘区域,但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迅速崛起为全球科技中心,重塑了全球经济和文化格局。
  • 20 世纪初,纽约通过金融和文化的创新,逐渐取代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经济权力的转移,还伴随着文化影响力的重新分配。
  • 当代中国的深圳,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但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和创新创业的努力,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全球制造业中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说的例子很大,有没有相对微观一点的例子? 微观例子:iPhone 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乔布斯发明了 iPhone,这个产品在当时是一个边缘产品(当时手机都得有拨号区域,翻开的屏幕,键盘,甚至电子笔),是这个产品的广告和市场推广让这个产品成为了核心产品了吗?

顺带一提,iPhone 之前移动互联网的中心是索尼爱立信、诺基亚、京瓷等等,在东京哦~ 跟加州的硅谷有点远

显然不是,是这个产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让这个产品成为了下一时代演化的核心,这个产品的广告和市场推广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而不是让这个产品成为核心产品。

边缘区域成为新核心的机制可以从创新的积累与临界点的角度来深入分析。

当这些创新达到一定临界点时,边缘区域可能突然崛起,成为新的核心。

这一过程类似于复杂系统中的 “相变” ,即系统在达到某一临界状态后发生质的转变。与此同时,权力的转移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社会网络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边缘区域成为新核心时,社会网络的重心会发生显著转移。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必然性#

新的核心区域会吸引更多的资源、人才和注意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地位。

巩固 的意思就是通过强调完成打压的过程。

以硅谷为例,其崛起不仅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和资本,还催生了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社会结构。此外,信息流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原本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传播的信息流,可能反过来从新的核心区域向旧的核心区域传播。

例如,硅谷的科技创新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如今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传统工业和经济中心。

而现在硅谷(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也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中国有构建新的中心的趋势(崛起)让硅谷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封锁了中国的信息流,这也是一种权力的转移。

每个时代终究会出现新的屠龙少年#

德勒兹与加塔利提出的 “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与 “再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分析框架。

“解域化” 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摆脱既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束缚,进入一种流动和开放的状态。

例如,边缘区域通过创新和实践,解构了旧的核心区域所主导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

而 “再域化” 则是指在解域化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边缘区域通过 “再域化” 成为新的核心,不仅意味着地理或政治上的中心转移,更体现了权力与空间的动态重构。

复杂系统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边缘区域成为新核心的内在机制:系统的涌现性和自组织性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无数个体的互动和创新的积累,系统自发地重新组织,边缘区域逐渐崛起为新的核心。

例如,互联网的诞生最初只是军事和学术领域的边缘项目,但通过技术社区的自组织和发展,最终成为全球信息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

从生物社会性的角度来思考边缘区域成为新核心的过程,确实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直观的类比和深刻的洞见。以变形虫行为为例,这一过程在自然界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同时也为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都知道变形虫单个细胞的智商... 但是变形虫群体的智商却是非常高的,这是因为变形虫群体的智商是由每个细胞的智商组成的,这就是社会的魅力。

以变形虫的聚集行为则从微观层面展示了边缘区域如何成为新核心的过程。

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变形虫会通过信号在边缘区域聚集。当足够多的变形虫在边缘区域聚集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团,这个团可以移动到一个新的地点并形成子实体(fruiting body)。

这个新的地点成为一个新的核心。

新子实体的形成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群体行为模式的重新定义。新的子实体可能采用不同的细胞分化模式或资源分配策略,从而形成新的 “群体潜意识”。例如,子实体中的细胞可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分化路径或代谢策略,这种适应性行为反映了群体潜意识的动态演化。

将这些生物社会性的现象类比到人类社会,可以发现类似的模式。人类社会中的边缘区域,如偏远地区、少数族群或新兴行业,往往因为受到核心区域的约束较小,更容易积累创新。

新的核心区域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群体行为模式的重新定义。例如,硅谷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还重新定义了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形成了新的 “群体潜意识”。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是谁?#

来来来,我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

  • “谁是我” 是我自己定义的
  • “我是谁” 是别人定义的
  • 信任的建立的难易度是建立与你想让别人相信的事情离他们的潜意识有多近成正比的。
  • 你的价值观是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是你的价值观。

你谁也不是,你也可以是任何人。

当然怎么让别人相信,这就看你自己的了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